官方电话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我国在高铁、核电等领域有望率先诞生世界一流企业

发布时间:2023-03-14 23:42:16
  |  
阅读量:201
字号:
A+ A- A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一年国企改革作出部署,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新一年国企改革将聚焦哪些重点领域?国企在改革进程中,要如何利用好各种市场化方式?哪些领域将在2023年乃至以后更长时间成为国企大显身手的新“蓝海”?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进行了专访。

谈国企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

NBD:政府工作报告对新一年国企改革作出明确部署。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为什么要将重点聚焦到“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上来?您认为未来哪些方面可能会成为国企重点聚焦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

季晓南: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做多大。企业仅有发展愿景,仅有宏伟规划,是“沙上之塔”,是走不远,是做不大的。

可以说,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愿景和宏伟规划的实现程度。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发展,国有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将陷于困境,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把核心竞争力摆在增强国有经济能力的突出位置,这是党中央着眼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国企的新使命,对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它对创造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比如说,国内生产酱香型白酒的企业非常多,但大家还是更加认可茅台。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公认的核心要义就是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尽快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拥有和提升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构成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更为突出:

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如大家经常提到的芯片制造技术,以及光刻机的制造技术等;二是高效的治理和管理能力,治理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照搬,但内在的精神是无法照抄的;三是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制作工艺,比如说上面我们提到的茅台酒等;四是融于企业管理方面和各个环节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成为全体员工自觉认同、自觉接受、自觉践行的一种理念;五是优秀成功的企业家,我们常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业的兴衰,关键在企业家,企业家的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是稀缺的资源。

总的来说,这五个方面都是国企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需要继续提升的方向和路径。

谈建世界一流企业:高铁等领域或率先实现

NBD:国资委去年年底召开的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提出,2023年将力争10家以上央企率先成为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在您看来,央企近年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中有哪些显著提升?哪些领域的央企可能最先获得突破?

季晓南:近年来,国企央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大而不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大型国企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差距,体现在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球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能力、国际行业价格话语权、跨国经营的布局、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体制和文化以及行业领先的经营业绩等六个方面。

在这六个方面中,我认为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这就是我们企业的经营效益还有待提高。比如说,我们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回报率等衡量企业效益的指标方面,多年来落后于世界500强平均水平,这一点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国资委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提出,2023年将力争10家以上央企率先成为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就央企来说,能够进入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行列,一方面应该是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引领方面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应是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

符合这两方面要求的行业央企,应包括被誉为中国名片的中国高铁行业、中国核电行业、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建筑行业、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中国造船行业等行业,如果进一步细分,包括集装箱行业的央企等,都有望率先进入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我们还要注意到,能够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央企,一般来说都应该是处于充分竞争领域。这样大家的接受度应该会比较高,认为取得这一结果不是受某些特殊政策“照顾”,或者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准入条件。

NBD:近期政策层面特别强调“市场化方式”在国企整合重组中的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有哪些工具?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协调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的关系?

季晓南:专业化整合是提升央企竞争力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进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组建了一批主业突出、专业聚焦的中央企业,如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疗健康、物流运输等,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升了中央企业的竞争力。

可以说,这些年,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力度空前,按下了“快进键”。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更多采用的是“国资委主导+无偿划拨”的方式。此前,国家电投以市场化方式与中煤集团进行“煤炭+煤电”的专业化整合,走出了一条新路。

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专业化整合,一是在保障相关企业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二是在产权交易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三是更多采用各类投资平台进行整合,四是更多采用市场化的工具进行整合,如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本注入、挂牌出售、非公开协议转让等。

这样的整合,不仅有利于顺利完成相关企业的组织整合,也有利于完成相关企业的内部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未来,我们要在专业化整合中突出产业为主的整合以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突出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还需要通过产、学、研、融(金融)的整合以聚焦主业。通过专业化整合,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谈国企办医院、学校:不是回到计划经济老路

NBD:国资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22年初,国资委首次成立“社会责任局”。未来,国资央企会如何在履行社会责任领域发力?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是否将成为国资央企发展的新重点?

季晓南: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国资央企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由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中国国情决定的。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着力点,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急需。国有企业未来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就要急国家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各方面事业均衡发展。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我国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也是需要加强的领域。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在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预计将发挥更大作用,即更多国资央企介入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

当然,国企办医院、学校等,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老路,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则进入更多社会和民生领域,这样,既补强了社会短板,也满足了国企的发展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国企履行社会责任不是把什么社会事务都承担起来。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这应该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及承担责任,在此基础上进行考核和激励。

NBD:今年年初,国资委对外宣布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将“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这一变化体现了什么?新增加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现金比率这两个指标又体现了怎样的导向?

季晓南:可以说,提高经营效益是央企创建世界一流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持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

国资委将中央企业2023年经营指标体系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在保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的同时,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

与“两利四率”相比,“一利五率”指标相互衔接、有效贯通,既强调经营效益的合理增长,也强调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了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发展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此次国资委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主要是考虑到这些指标是总额指标,并不能很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效益。很多时候,企业的总额指标看上去不错,但仔细看,这个指标是占用了大量的资产得来的,效益并不高。

而通过引入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现金比率,体现了国资委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更加注重经营活动现金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国资委“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在关注账面利润基础上,更加关注现金流安全,推动中央企业增强自生能力、积累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

谈破解民企发展障碍:要在五个方面必须做好

NBD:最近一段时间,如何坚持贯彻“两个毫不动摇”为全社会所关注。中央也明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在这方面,目前我们还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痛点”?您预计这项工作会如何推进?

季晓南: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当然,也要看到,在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方面,当前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突出障碍主要是在项目招投标、工程款兑付、行业准入、政策支持、融资发债等方面,民企与国企存在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说,一些民企承担了工程,垫付了很多资金,但最后工程款迟迟收不到,这给民企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再比如,一些民营企业反映融资贵、融资难,发行企业债也很难。

存在这样的障碍,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还有不少“隐形壁垒”,即法律制度上是公平的,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不平等现象,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称之为“旋转门”“天花板”,意思是看得见、进不去,或者说看得见、够不着。

比如说,在制度上,民营企业在建设运营大型水电站、大型火电站等大型能源设施方面没有障碍,但实际上民企在这些领域一直没法获得很好的准入,简而言之,就是准入要求太高,民企“够不着”。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这些影响“两个毫不动摇”有效落实、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多方面障碍,必须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相应地要修改一些法律和完善一些制度,如融资规定等;

二是从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更好发展,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已经和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都要体现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的要求;

三是从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清理那些错误的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观点,如民营企业“离场论”“附属论”等;

四是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对侵犯权益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五是要加强监督检查,把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作为中央监督检查的一个重点,要把各级领导切实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