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电话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前沿产业因何集聚临港?滴水湖畔有适宜的空气和土壤

发布时间:2023-07-10 13:42:24
  |  
阅读量:687
字号:
A+ A- A

揭牌成立至今不满4年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临港新片区”)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新的高楼仍在拔地而起,新的企业和人在这里汇聚,新的经济动能在所及之处增长涌动。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临港新片区2019年成立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未来三年,临港规上工业产值将力争继续保持15%以上增长,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

摄图网_600147644_wx_运输集装箱的船(企业商用).jpg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此前表示,招商引资和扩大有效投资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和“生命线”,我们一手抓存量提升,一手抓增量招优。而对年轻的临港新片区而言,扩大“朋友圈”近乎每天都在发生,从产业版图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均有着充裕的空间供以描绘深耕。

背后的引力何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引力是多维度的,“其中既涵盖了临港对产业的深度、专业化的认知,包括构建产业生态、产业体系,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嗅觉和灵敏度,也涵盖了能吸引人才的环境,同时也包括了国际化的条件,以及临港自主创新、开展压力测试的独特土壤。”

历经近4年的实践检验,临港的热度还在不断上涨。此前的2019年1月,在临港尚属“空地”之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优质营商环境的集中体现,同时引发全球瞩目。由此一举奠定了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如破竹的发展之路。2021年,临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值规模突破1400亿元,成为临港首个千亿级产业群,约占上海市4/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也约占上海市4/5。

3年之后,特斯拉继续选择临港。今年4月,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签约落户临港,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吉瓦时),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

2022年12月26日,上海,临港新片区,航拍特斯拉超级工厂。

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看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再次花落临港,跟管委会长期以来与企业建立的信任和默契分不开。李向聪同样谈及,“特斯拉储能级工厂落户临港也是很快的,我们一个月完成了项目的选址签约,背后其实就是特斯拉对中国营商环境、对我们前期造车合作的认可,因此才会继续选择临港。”

“特斯拉速度”和“特斯拉效应”不会是特例,未来仍可期。7月10日,“临港新片区2023年全球投资合作大会”(下称“大会”)在临港中心举行,向全球发出“投资临港”的邀约。这也是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以来,首次汇聚全球资源,举办全球性投资合作大会。

为什么选择临港?扶持政策不再是最吸睛点

去年初在临港新片区正式启动运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的商汤科技当时并未精准预测,2022年成为了所谓的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元年。也就是从去年到今年,整个人工智能领域内容生成的概念爆火,公众也都熟悉了一个名词即大模型。

“今天,我们的临港AIDC已经有接近3万块的GPU(图形处理器),我们目前的算力已经达到5000 PetaFLOPS(1 PetaFLOPS等于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在这之上我们相信未来可以有更好的开发者效率,并且都能够支持更多千亿规模的大模型算力训练。”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 徐立如是表示。

据记者6月初从商汤方面了解,“目前还有大量的需求在路上排着队”。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大装置事业群总裁杨帆谈到,算力需求暴增的背后是,简单来看,大模型可以说是一种“暴力美学”,“例如,GPT-3模型使用了超过1750亿个参数,需要高性能的处理器来支持训练,使用V100训练耗卡量为10000张卡训练14.8天,整体算力需求约625 PetaFLOPS。”

算力不是唯一要素,但不可或缺。临港新片区在今年即对新的产业热潮迅速做出了响应,《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算力产业生态行动方案》在6月初发布。该《方案》的蓝图之下,至2025年,临港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算力产业集聚区,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等的算力产业总体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我们看到AI大爆发的时代已经来临了,AI进入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那么随着 AI应用的大爆发,它其实也驱动了算力需求的大爆发。”对于上述《方案》的出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此前对记者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公司选择是否落地临港时,算力资源已经成为尤为重要的决策因素。

“智能算力也就是当下最为火热的AI企业所需要的,我们也发现,AI企业落地到临港来,他们不再是仅仅关注给他多少政策支持,给他多少补贴,他会关注落地在这边,能不能解决他的算力需求,因为现在市场上算力是非常紧缺的。”陆瑜提到了这一显著变化。

这实际上可以视作眼下很多高科技、新产业领域的企业向临港靠拢的典型。设立近4年的临港新片区和最初相比有哪些变化?是什么更受入驻企业的青睐?李向聪谈到,首要的变化就是这里的产业生态、产业体系在构建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

聚焦前沿产业的临港在产业方面提出打造“4+2+2”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优势产业,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未来产业。“比如说集成电路产业,目前已覆盖了芯片设计、制造、材料、装备、封测等各个领域,构建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现在我们再招商的时候,实际上都已经形成了基于产业氛围的自发汲取。”

李向聪补充道,就某些产业而言,“像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在临港已经形成了产业生态的概念。”

总部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全球动力系统巨头康明斯的入驻也再一次彰显出临港的独一无二。2021年9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根据当时协议,康明斯将在临港设立康明斯氢能中国区总部及氢能中国区研发中心总部的双总部规划。

据记者从康明斯方面了解,上述项目一期将于2023年底投产使用,具备5000台燃料电池及500兆瓦电堆制造能力,后续产能可扩展到1GW,涵盖电解水制氢装备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高压储氢瓶系统等业务。此外,临港研发临港生产的康明斯HD120燃料电池产品已正式进入投产阶段。

过去的2022年,康明斯实现销售额281亿美元,净利润22亿美元。其中,在华销售额(含合资公司)54亿美元,发动机产销量超过40万台,可以说中国区已经成为康明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之一。

在中国市场深耕近半个世纪的康明斯为何能将目光转向年轻的临港?从其业务发展来看,创立已逾100年的康明斯目前正快速发展新能源动力业务,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PEM电解水制氢装备、燃料电池、储氢瓶业务等领域不断扩展全球合作。康明斯方面表示,氢能项目在临港的批量落地,将前瞻性地推动氢能技术进步和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康明斯方面表示,公司入驻临港新片区,主要基于新片区氢能产业具备产业链、应用场景、制度创新、综保物流等多项优势。例如,以产业链来看,吴晓华在去年9月举行的2022临港新片区氢能大会上即表示,目前,康明斯、氢晨科技、上海治臻、唐锋等氢能企业已扎根临港,集聚态势初显,形成了包括发动机、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高端装备、场景、设施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应用场景,临港也进一步加码。根据去年8月上海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绿化市容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联合制定发布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若干政策》”),在应用场景方面,将支持新片区加快燃料电池重卡、通勤客车、渣土车、市政环卫车的推广应用,探索在叉车、港口机械、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

今年6月,康明斯宣布60台Accelera氢燃料电池驱动的渣土车在上海交付并投入运营。针对上海城市渣土车运输应用场景,康明斯Accelera联合陕汽德创未来共同开发了31吨氢燃料电池渣土车产品。

李向聪谈起当初引进康明斯,堪称是“对标引进特斯拉,助力康明斯构建中国的氢能总部”。

李向聪同时表示,除此前已经构建和正在完善的一些产业之外,临港始终保持着对前沿以及市场变化的灵敏嗅觉。“我们还新加入了储能,也把新材料作为一个新的重点。”在其看来,临港对产业深刻的认知和研究,是临港营商环境的重要加分项之一,“无论是领导还是具体负责和企业对接的人,天天在经受产业的洗礼,企业家一来能找到共同语言,这让他们非常有认可感。”

2023年1月8日,上海,临港新片区,航拍中银金融中心双子塔项目正在施工中。

“坚持去啃硬骨头”:最利于产业成长的空气和土壤

能量奇点是国内第一家可控核聚变商业公司,聚焦于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磁场、高参数、紧凑型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研发,为未来商业聚变发电堆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核心组件和服务。

该公司目前也将自身坐标定在了临港。今年4月,能量奇点宣布完成近4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ENLIGHTENMENT、米哈游、云和方圆、黑门股权基金等,山景资本担任本轮融资财务顾问。该轮融资完成后,公司累计融资近8亿元人民币。

谈起能量奇点的引入,李向聪也颇为自豪,“现在上海要打造未来产业,那核聚变绝对是未来产业。”

如何去为这些前沿产业或者说未来产业提供最佳的空气和土壤?政府出台的政策发挥着关键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其中,和其他很多地方相比,科创政策在临港尤为突出。今年3月,临港新片区已对外发布了其科创政策3.0版本《临港新片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暨科创政策20条。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会上表示,总体来说,临港已经进入了科创资源集聚、科创人才云集、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新发展阶段。此次科创政策3.0版本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需求,临港将更加聚焦全过程创新。

上述科创政策20条共有四章,分别支持0到1的源头创新、1到10的创新加速、10以上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以及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捷英途新材料”)董事长张元浩对记者表示,当天发布的很多政策都是“立足于科创这个点,同时也是希望把科创做得更好”,这和捷英途新材料等落户临港的创新产业公司十分契合。

捷英途新材料是新材料领域内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于2016年搬迁至临港。张元浩介绍,其公司主要目标系国产替代,持续专注于被国外垄断的材料领域及车载零件方面的研发,实现国产全面替代进口,立志成为全球优秀的织物类材料供应商。“我们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代采用熔喷法非织造技术的超细纤维新材料。我们的产品也已经在奔驰、宝马、特斯拉等车型上广泛应用。”

张元浩认为,临港令他感触最深的在于,“无论是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还是在企业扩张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需求,我们在和临港沟通以后都能得到实实在在地落实,而不是仅仅我们提出问题,最后只看到‘表面文章’。”

除了围绕科技创新出台相关政策,围绕产业和与产业息息相关的人才,临港则分项做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更为关键的是,临港的优势之一还在于制度创新。

就在不久前的6月8日,《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总体建设方案》发布,到2025年,力争把临港建成全国第一个“数据通全路、云网联全车、智能赋全城”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发布会上,临港新片区向友道智途、图森未来、赛可智能、云骥智行4家企业15辆车,发放了基于立法基础的全国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同时,依据《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实施细则》,临港新片区临港公交、临港捷运两家企业获得了上海首批智能网联公交示范运营牌照。

李向聪表示,此举突破性地解决了高级别自动驾驶无法商业闭环的问题。“从招商引资的角度来说,制度创新突破就像高射炮,给一些扶持资金和政策则像大刀和长矛,临港要做的就是通过高射炮来解决产业发展的痛点,这样是企业非常乐于看到的。”

而在上周的6月28日,上海金融租赁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实验室在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金融租赁SPV开展集成电路设备租赁业务创新破题。依托“临港新片区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基地”,实验室将试点开展“金融租赁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业务”。

此次试点,上海银保监局通过个案试验和先行先试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交银金租、招银金租、浦银金租等三家金租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SPV并与上海陛通半导体、格科微有限公司等优质集成电路企业开展业务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创新模式的落地和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全国金融租赁行业SPV业务的租赁物范围再次在上海临港率先扩围。自2010年金融租赁行业开展SPV(特殊目的载体)租赁业务以来,此前该业务范围主要被限定在飞机、船舶、海工设备。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副处长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企业的难处,“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集成电路企业现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企业又很难从银行那边获得融资。金融租赁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优势的一种金融工具,是集成电路非常适合的一种融资方式。”

格科微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赵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无晶圆的设计公司(Fabless)向有晶圆的设计公司发展时,昂贵的设备投资让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目前来说半导体设备它是非常标准的,所以现在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能极大地提高中国设计企业向全球高端的设计公司进军。”

2021年10月15日,上海,临港新片区。

赵立新同时提及,“坦白说,国内在高端设计上面仍是弱势的,但是我们中国制造是有优势的,格科微强调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结合,可以提高我们的成本优势,同时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他认为,放眼整个亚太地区的半导体企业,都是在金融的支持之下迅速做大,“我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向全球优秀的半导体企业学习,在临港开展‘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方式,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举措,也是一个非常创新的举措。”

李向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颇为感慨,“临港一直在自我施压,愿意去啃硬骨头,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过去几年临港一直在干这件事情。”